北京师范大学张燕玲: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果雪儿国学经典诵读工程张燕玲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果雪儿幼儿国学课题组组长,中华启蒙经典诵读工程首席专家。看法提要我们抛弃了昔人践行了两千多年的念书理念与方法,没有掌握语文的习得纪律与特点是先影象后明白,把语文学习与数学、物理等认知类学科等同起来,以西方的教育理论一统所有学科,而没有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纪律与特点,重教学,轻积累,无法形成厚积薄发的能力。
语言建构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思维的生长与提升,更阻碍了审美鉴赏与缔造。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教育文/ 张燕玲读经再次成为热潮是在20世纪90年月。1994年,王财贵在中国台湾提倡了“儿童读经运动”; 1995年,赵朴初、冰心、曹禺、启功、夏衍等9位政协委员,以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设幼年古典学校的紧迫呼吁》;1998年6月,团、少工和中国青少年生长基金会启动了“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
在这些文化事件的推动下,读经热潮在大陆风生水起。2007年由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治理司在全国规模内启动“中华诵”经典诵读运动。……随着习2013年9月考察曲阜孔庙,特别是2014年2月24日在团体学习时对传统文化的总结强调,国学经典及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也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分析了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以及分学段有序推进、融入课程和课本体系等指导意见。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尺度》更是把继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了语文课程的重要目的,更是把“文化传承与明白”作为了语文的焦点素养,使中华传统经典与语文课建设起了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诵读的意义何在?经典诵读与语文教育的关系何在?首先,是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习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奇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生长壮大提供了丰盛滋养。
扬弃传统、丢掉基础,就即是切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本。”霍韬晦在《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中说:“中华民族要活下去,要赢得别人对我们的尊重,就一定是我们自己先无条件地爱自己的文化,因为那是我们民族的生存的轨迹、奋斗之道,代代相承,已成为我们的名贵资产,并铸造新一代的生命。所以中国文化就在我们身上,就在我们血脉里。
失去了我们的文化,就等如杀死我们自己。所以这里没有任何理由,而只有一个形而上的理由,其真实须由我们自己体会。你体会到了,你就会捍卫这种文化,如同捍卫你的生命一样。
”朱自清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生长的基本,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今天我们没有理由再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妄自肤浅了。其次,是防止颜色革命的文化战略需要。
看看今天伊拉克、利比亚、埃及、叙利亚等西亚北非国家的乱局,西方对我们的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从未停止过,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根深蒂固地成为中西结构性矛盾。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曾说:“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诲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法国战略专家圣艾蒂安纳提出要对中国举行一场思想战争。因为只有通过思想战争才气打败中国。希特勒也从反面让我们明确文化的战略:“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要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
”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南怀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恐怖的是把国家和民族的基础文化都丢掉了,一个没有文化基本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闻一多说:“我国前途之危险不独在政治、经济有被人征服之虑,且有文化被人征服之祸殃。
文化之征服甚于其他方面征服之百千倍之。”华中师范大学前校长杨叔子院士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不打自垮!”博大精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本,是维护我们民族长治久安的气力。
第三,是解决人类现在面临问题的中国智慧。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庞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富厚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今世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好比,贫富差距连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小我私家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停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
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罗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今世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富厚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养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革新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好比,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群策群力、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差别、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居安思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如果我们不用优秀传统文化武装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民族很难在风云激荡的世界中站稳脚跟。今天,无论政治、军事、外交、经济,中华民族都显示出了中国智慧,以儒家为主的中华文化是公认的融合了世界差别文化的最大条约数,对解决人类现实纷争起着努力的不行替代的作用。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揭晓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罗致孔子的智慧。”第四,立德树人的中华价值观培育。习强调要“努力用中华民族缔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要“深入挖掘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价格值”。中国古代向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小我私家层面的要求,“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焦点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结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仁义礼智信”、孝悌、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等等这些君子修为的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立人为本的卓识。经典的诵读,可以使我们植根这些做人的原则,而成为品德高尚的现代士君子。《论语》《老子》这些两千多年前的文籍,并未随岁月的流逝而失去其思想与智慧的价值,它是中国人的智慧宝藏,纪录了仁者的教诲、贤者的品德、淳朴美善的心智,蕴含着恒常的、真实的、生动的原理,是昔人修身治国的宝训,它内里所闪烁的,绝不是一时一事的小智慧,而是在前人成败得失中淬炼出来的耐久不衰的大智慧。有了经典的滋养,我们的民族才有了鲁迅、老舍、巴金那些饱读经典的文豪,才有了孙、毛、周、邓、习这些读着国学长大的国家首脑,才有了杨振宁、苏步青、竺可桢、钱学森这些伟大的科学家。
这些都是国学的受益者和国学正能量的证明者,国学融进了他们的精神中,使他们的性情受到陶冶,让他们的胸怀更开阔,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第五,是开启孩童智慧和造就天才的真实方法。
著名特级教师陈琴老师曾在她的文章《“素读”经典》中说:日本人把我们那种私塾授课方式界说为“素读”。日本右脑开发专家七田真在《超右脑照相影象法》的“第五章——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影象”里这样叙述:“‘素读’就是不追求明白所读内容的寄义,只是纯粹地读。
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他还说:“这种不求明白、大量背诵的方法是造就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造就出了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影象学习为中心,强调重复朗读。
”日本筑波大学的加膝荣一教授讲述了一件事:“1991年3月1日,我在竹村建一先生的宴会上遇到了创业家井深先生。我向他请教‘使脑子变智慧的方法’。他回覆说:就是要大量的死记硬背啊。古代日本人的做法就是‘素读’——不求明白寄义、只照着字面朗读汉籍(即中国的经史子集)。
战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有10小我私家,他们全都做过这种‘素读’训练。汤川秀树先生从3岁就开始接受这种训练了。”素读经典,能够启迪孩童的智慧,而不是抹杀其智慧才智。
我们恒久以来将“死记硬背”作为贬义词大加挞伐,而提倡造就创新型人才,偏重造就学生的想象力、缔造力,这固然不错,但影象力是一小我私家智能的最重要组成部门。杨振宁能背诵整本的《孟子》,却并没有故障他在理论物理学方面到达至高的成就;苏步青背诵《左传》,也没有让他酿成书呆子。
这反而成就了他们,让他们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接受过私塾教育的那一代人,哪一个不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少儿时期的经典诵读,造就了他们的影象力,开启了他们的智慧,使他们具有了卓越的学习能力,而在未来的科学文化领域有所建树。
经典诵读对一小我私家的智慧的开启的价值不容小觑。第六,是语文教育素养及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
早在 1978吕叔湘就曾品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他说:“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外关,岂非咄咄怪事!”然而,时至今日,这种状况并没有获得多大的改观。新课程的推行,也未能使语文从高耗低效的语文逆境中突围。
我们应该深入反思:或许我们的偏向和方法没有切中语文教育的本质,没有真正掌握语文的习得之道?梁实秋在《岂有文章惊海内》中说:“我在学校上国文课,老师要我们读古文,大部门选自《古文现止》《古文释义》,解说之后要我们背诵默写。这教学法似乎很笨,但无形中使我们认识了中文文法的要义,体会摅词练句的玄妙。”南怀瑾也说:“我们以前念书是这样读的,会背来的……不要讲理由,老师说读啊,我们就开始吟唱了……效果几十年已往了,还装在脑子里。
”朱自清在《论诗学门径》中说:“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结果。得下一番切实的功夫,即是记诵。
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与其囫囵吞枣或是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虽少,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了就还了别人……读了还反面没读一样!”中国古代私塾教育最突出的乐成履历,就是让孩童在影象力最好的时期举行大量的经典记诵,让经史子集的经典烂熟于心。
儿童对语文学习的特点是先影象后明白。孩童烂熟于心的经典,虽然其时并不完全明白,但可以暂时储存起来。
随着个体履历的增长、明白能力的提升,储存于心的内容随时可以提取,发酵,升华。这就是“反刍”。2011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尺度》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文是240篇段,没有给出详细的背诵字量。课标中给出的推进篇目135篇段的总字数是诗4699字,文言文5137字,可是这不足万字的背诵量,绝大多数学生却不达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大一的学生能熟练背诵语文课程尺度中的135篇古诗文的60%,大三普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够背诵的古诗文是4000-12000字,许多学生的背诵量只有3000~5000字。北京市高考的古诗文填空题,每年都有7%左右的学生这一题目是0分,许多学生基础不背诵。胸无点墨,那里来的语文能力与素养?没有大量的优秀经典诗文的背诵,如何形成语感,如何实现语言的建构?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诌(吟)”就是讲语言建构的问题。
《红楼梦·黛玉教香菱学诗》“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推测熟透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小我私家做根本,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智慧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大家看,王摩诘一百首,杜甫一二百首,李白一二百首,加起来300-500首,再加上陶渊明、应瑒、谢、阮、庾、鲍等人的作品若干。
没有一定的量,就难以形成能力。孟子说“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念书破万卷”,才气“下笔如有神”。而我们的语文课本,文言文篇目数量又十分有限,而且学生也不是每篇都背诵。
初中三年所学习的文言文总字数才1万字左右,而旧时的私塾,7~15岁的孩子,就已经把“四书”“五经”全部背诵下来了。梁启超在《治国学杂话》中也给文言文学习的文化意义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解:“好文学是修养情趣的工具,做一个民族的分子,总该对于本民族的好文学十分明白,能熟读成诵,才在我们的‘下意识’里头,得着根底,不知不觉会‘发酵’。
”学生的经典诵读积累量很是单薄,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我们抛弃了昔人践行了两千多年的念书理念与方法,没有掌握语文的习得纪律与特点是先影象后明白,把语文学习与数学、物理等认知类学科等同起来,以西方的教育理论一统所有学科,而没有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纪律与特点,重教学,轻积累,无法形成厚积薄发的能力。
语言建构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思维的生长与提升,更阻碍了审美鉴赏与缔造,而没有读过《论语》《老子》的公民,如何能更好地明白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想要绕开经典的诵读而冲出语文教育的逆境险些是不行能的。大量的优秀经典诗文的背诵和大量优秀经典著作的阅读是语文能力与素养提升的铁门限。张燕玲,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学教育研究推广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北师大果雪儿幼儿国学运动用书编委会成员,中华启蒙经典诵读工程主任。
本文来源:yobo体育网页版-www.fyswhg.com
Copyright © 2007-2022 www.fyswhg.com. yobo体育网页版科技 版权所有 备案号:ICP备92014224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