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国学瑰宝《论语》全文、注释及译文 (里仁篇)

时期:2023-01-07 01:01 点击数:
本文摘要:《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门生及其再传门生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载了孔子及其门生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看法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里仁篇第四 【本篇引语】本篇包罗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小我私家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怙恃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yobo体育网页版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门生及其再传门生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载了孔子及其门生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看法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里仁篇第四 【本篇引语】本篇包罗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小我私家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怙恃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罗了儒家的若干重要领域、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发生过较大影响。【原文】4•1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注释】(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

住在有仁者的地刚刚好。(2)处:居住。

(3)知:音zhì,同智。【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评析】每小我私家的道德修养既是小我私家自身的事,又一定与所处的外界情况有关。重视居住的情况,重视对朋侪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市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原文】4•2 子曰:“不仁者不行以久处约(1),不行以优点乐。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 【注释】(1)约:穷困、困窘。(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恒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恒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行能恒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小我私家的道德操守,在任何情况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原文】4•3 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 【注释】(1)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作动词。(2)恶:音wù,憎恶、讨厌。

作动词。【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气爱人和恨人。” 【评析】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另有“恨人”一方面。固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一定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

只要做到了“仁”,就一定会有正确的爱和恨。【原文】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 【评析】这是紧接上一章而言的。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黎民的善事了。【原文】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足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获得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挣脱它,就不会挣脱的。

君子如果脱离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根据仁德服务,就是在流离失所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服务的。” 【评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宁愿过贫穷困窘、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获得富贵清闲。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看法在今天仍有其不行低估的价值。

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原文】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喜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气力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瞥见气力不够的。

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评析】孔子特别强调小我私家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其时动荡的社会中,喜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

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小我私家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由小我私家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到达仁的境界的。【原文】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谁人团体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

所以,考察一小我私家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评析】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基础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制止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制止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增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原文】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这一段话经常被人们所引用。

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原文】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原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欠好为羞耻,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 【评析】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的寄义与前章大致相同。

这里,孔子认为,一小我私家琐屑较量小我私家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雄心向的,因此,基础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原文】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4)。” 【注释】(1)适:音dí,意为亲近、厚遇。

(2)莫:疏远、冷淡。(3)义:适宜、妥当。

(4)比:亲近、相近、靠近。【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牢固的厚薄亲疏,只是根据义去做。” 【评析】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

”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小我私家的道德修养问题。

yobo体育网页版

【原文】4•11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注释】(1)怀:忖量。(2)土:乡土。

(3)刑:法制处罚。【译文】孔子说:“君子忖量的是道德,小人忖量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评析】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差别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思量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思量的只有小我私家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原文】4•12 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2)。” 【注释】(1)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2)怨:别人的怨恨。【译文】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 【评析】本章也谈义与利的问题。他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思量小我私家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小我私家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这里仍谈先义后利的看法。【原文】4•13 子曰:“能以谦逊为国乎,何有(1)?不能以谦逊为国,如礼何(2)?” 【注释】(1)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

(2)如礼何:把礼怎么办? 【译文】孔子说:“能够用谦逊原则来治理国家,那另有什么难题呢?不能用谦逊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评析】孔子把“礼”的原则推而广之,用于国与国之间的来往,这在古代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孔子时代的“国”乃“诸侯国”,均属中国境内的兄弟国家。然而,在近代以来,曾国藩等人仍主张对西方殖民主义国家接纳“谦逊为国”的原则,那就难免被指责为“卖国主义”了。

【原文】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工具。

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评析】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立室,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驻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气的造就,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

这种思路是可取的。【原文】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坚持到底的。”曾子说:“是。

”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而已。” 【评析】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串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详细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覆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

【原文】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确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 【评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听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听从品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小我私家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品级秩序。

所以,把追求小我私家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由子女儒家的生长,这种思想就酿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原文】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评析】本章谈的是小我私家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炼之见。

【原文】4•18 子曰:“事怙恃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 【注释】(1)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2)劳:忧愁、烦劳的意思。【译文】孔子说:“事奉怙恃,(如果怙恃有差池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

(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怙恃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敬重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评析】这一段还是讲关于孝敬怙恃的问题。事奉怙恃,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怙恃绝对听从,百依百顺,甚至怙恃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

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原文】4•19 子曰:“怙恃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2)。” 【注释】(1)游:指游学、游官、做生意等外出运动。

(2)方:一定的地方。【译文】孔子说:“怙恃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 【评析】“怙恃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详细内容之一。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怙恃尽孝。这种孝的原则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

【原文】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 【注释】(1)本章内容见于《学而篇》1•11章,此处略。

【原文】4•21 子曰:“怙恃之年,不行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怙恃的年龄,不行不知道而且经常记在心里。

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兴奋,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评析】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臣弑君、子弑父的犯上作乱之事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制度,孔子就特别强调“孝”。

所以这一章还是谈“孝”,要求子女从心田深处要孝敬自己的怙恃,绝对听从怙恃,这是要给予品评的。【原文】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 【评析】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亮相,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说,昔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应羞耻。这一思想是可取的。【原文】4•23 子曰:“以约(1)失之者鲜(2)矣。

” 【注释】(1)约:约束。这里指“约之以礼”。(2)鲜:少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原文】4•24 子曰:“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2)于行。” 【注释】(1)讷:缓慢。

这里指说话要审慎。(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审慎,而行动要敏捷。

” 【原文】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伶仃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 【原文】4•26 子游曰:“事君数(1),斯(2)辱矣;朋侪数,斯疏矣。” 【注释】(1)数:音shuò,频频、多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2)斯:就。【译文】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看待朋侪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


本文关键词:国学,瑰宝,《,论语,》,全文,、,注释,及,译文,yobo体育网页版

本文来源:yobo体育网页版-www.fyswhg.com



Copyright © 2007-2022 www.fyswhg.com. yobo体育网页版科技 版权所有 备案号:ICP备92014224号-8